文人园林的主人大多数是被贬或者退隐的官吏,他们经历了宦海沉浮,心中建功立业的信念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清静淡泊、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这些名流雅士,大多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将隐逸的心态逐渐演变成一种稳定的理想。于是,他们就将自己内心营建的精神绿洲倾心外化,建起一方方小园。在这些庭院中,他们过着“恬淡寡欲,不以功名为念,每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度日,倒也是神仙一流人物”的生活。
文人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书法、楹联、雕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而园林的意境,正是这些园林艺术综合而成的效果。它们在提供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的同时,会唤起以往经历的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同时文人也将书法艺术的美学思想运用到了园林内部设计中的方方面面,所以书法艺术和文人园林的创作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如何影响园林创作的。
01书法创作讲求意在笔先,同样园林在建造之前也需要立意在先,做到“胸中有园”
书法创作讲求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在书写之前,会先作一番筹划,精心规划笔墨的浓淡、虚实、大小、疏密等,以及落款式样、如何用印等诸多问题。文人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会下笔有神,一气呵成。古代很多知名的书法大家都坚持自己磨墨,其实就是借着磨墨的时机进行构思。所以人们经常会讲,不是人磨墨,而是墨磨人。
同样,园林在其建造之前,也会有一个准备的过程。造园家在设计建造之前,会先进行相地、选址、实地考察,以求立意在先,做到“胸中有园”。为的是可以按照初衷进行建造,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体现造园家的意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中体会得到。
02书法贵在一个活字,造园家苦心经营园林中的“点画”,使得园林气韵生动
中国书法艺术为什么一直反对台阁体和馆阁体,其主要目的就是反对毫无变化的统一,而是更多地去寻求变化。比如,在楷隶篆书的点画书写上,虽然变化幅度不太大,但文人非常注意用笔,起收笔极尽变化,粗细搭配得当,规矩中不失生动。比如说草书,巧拙、轻重皆有变化,一笔连到底,流畅洒脱,气势连贯。书法贵在一个活字,否则就会变成王羲之所说的的情况,“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求其点画耳”。
中国的园林也是同样的道理,造园家苦心经营园林中的“点画”,即山、石、水、木、建筑等,为的就是求一个活字。例如在动势处理上,亭子高高翘起的翼角做法,波浪形的景墙,假山堆叠中采用悬、挑、跨等手法,给人以动态之美。另外,除了有曲折的游廊,还会有结合环境与两侧的景观,使游人可以左顾右盼而得景,移步换景,进而形成连续的画卷。
03书法在布局时注重虚实相生,园林布局也讲求疏密有致、曲直互生
在书法中,有一组对立的抽象概念是虚和实,包括大小、疏密、藏露等。虚是笔画之间空白的部分,而实则是笔画的实体部分。书法在布局时,忌平、忌齐、忌均,需要用宽窄疏密的变化,来打破平均的状态。比如,一行中的某些字的笔势纵逸,占据了比较宽的位置,造成了字里行间时宽时窄的现象。还有,草书中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现象,以此产生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在园林的建造中,同样也会讲究虚和实。园林中布置的景致,一般不会直接就让人看得一清二楚,而是用分景、隔景、障景的手法,将景致弄得曲折,让游赏者细细体味。比如,苏州拙政园的总体布局就是一个典型的疏密有致的例子可以,园林用曲线优美、自然、富有动感的道路,阔窄曲折变换的水面,高低起伏、迂回变化的线型走廊等景致,增加了游人的趣味感。而用线条构成的落地罩、花窗隔扇等在曲直变化的韵律中又为人们创造了虚实相生。